?? 關末
《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》近日出爐。該報告指出當代人的連續專注時長,已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,被網友戲稱“連金魚都不如”。
“8秒專注”是否準確當然可以再研究,但其揭示的問題確實戳中了現實痛點。鈴聲陣陣、彈窗頻頻,每天面對屏幕上百次,每隔幾分鐘就看一眼手機,這已經是很多人的生活日常??吹亩际切┦裁??很多是不過百字的信息、沒頭沒尾的視頻,而時間與精力就這樣被不斷切割得七零八落。沉溺于碎片化、淺表化內容久了,許多人專注閱讀、深入思考的能力隨之退化,閱讀習慣與思維方式也在悄然重塑——看什么都是走馬觀花、心猿意馬,想什么都是浮皮潦草、蜻蜓點水。有觀察者感慨:“人造物與自然生命之間有兩種趨勢正在發生:人造物表現得越來越像生命體,生命體變得越來越工程化?!?/p>
誠然,信息工具的快速更迭為人類生活帶來諸多美好,可心為機役、人為物役無異于一種異化。從傳播心理學上分析,人們都有“所見即所得,最好別思考”的思維惰性。很大程度上,網絡內容生產就是在不斷迎合這些“人性弱點”,讓用戶如“中毒”般停不下手、合不攏嘴。然而,人類的能動性與自制力,恰恰體現為能夠戰勝思維的惰性、抵御外界的誘惑。今天我們離不開的是手機,未來又會是什么?喪失了專注力,腦袋空空、遠離思考,人類豈非要徹底淪為工具的奴隸?
傳播學者霍華德·萊茵戈德認為,數字時代需要專注力、對信息批判性接收的能力等五種素養,否則我們就會被“不良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沒”。誠如斯言,技術發展日新月異,我們不可能退回“原始社會”,真正要做的是學會與過載的、蕪雜的信息共處,拒絕時間被過度切割。在“奔波”于各種頁面之時,心中要有理性的“價值排序”,將精力集中在最有意義的地方。適時從網絡世界里探出頭,才能給自己留下一片深度、系統思考的空間。
“守少則固,力專則強?!痹绞切畔⑦^載,越需心靈濾網,不沉溺迷失,懂適度分寸,這不僅是為了找回遺失的專注力,更是為了找回我們對生活的主動權。一個必須時時謹記的準則是,不論科技手段如何發達,都要讓工具和人類的生活、情感、思考保持安全邊界,畢竟我們才是工具的主人。
?。▉碓矗骸侗本┤請蟆罚?/p>
- 2021-08-31人工客服
- 2021-08-13另類“生意經”
- 2022-05-11推動融資擔保業高質量發展
- 2022-05-11劉畊宏的毽子操為啥“火了”?
- 2022-05-10疫情防控莫松勁 逆水行舟用力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