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司法機關創新舉措助力打好“干部思想作風轉變”戰役
轉變作風善作為 打好普法“特色牌”
本報記者 林宗楷 通訊員 周虹
自市委部署開展“干部思想作風轉變”戰役以來,全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積極轉變作風,大膽創新、積極作為,以有解思維巧打“普法牌”,探索把法治元素融入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載體,寓法于景打造特色普法陣地,寓法于樂開展特色普法活動,厚植法治教育土壤,做“新”、做“活”、做“強”普法文章。
普法“邂逅”非遺文化
大吳泥塑歷史悠久,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。
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是一個德治、法治“雙豐收”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。該區司法局浮洋司法所積極借助大吳村地域特色文化資源,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吳泥塑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、高級工藝美術師吳聞鑫先生一道,以憲法、民法典為主題,結合時代特色,合作開發“法治泥塑”系列普法宣傳作品。
經過縝密構思和巧妙創作,制成“尊崇《憲法》”和“學習《民法典》”兩套泥塑作品。作品古樸渾厚、細膩傳神,帶來了鮮活的視覺沖擊和感官享受,有著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,且充分體現了“法治思想”的時代主題,寓教于樂,讓人贊嘆不已。傳統泥塑在普法宣傳中擔當“主角”,讓抽象的“法”變得看得見、摸得著,成為轄區普法宣傳的一張新名片。
嵌瓷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。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宣傳工作,潮安區司法局金石司法所攜手浮洋法庭前往市嵌瓷博物館開展“送法進博物館”活動,為博物館全體工作人員帶來一節與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普法課。
活動中,工作人員重點對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》等與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講,弘揚正確的保護傳承非遺理念,切實提高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,以普法工作為非遺文化保駕護航。
“居民議事廳”插上法治“翅膀”
“居民議事廳”是在社區的管理與引導下,在社區或者小區搭建一個居民共同商議公共事務的平臺。
隨著潮州旅游業迅猛發展,客棧茶舍遍地開花。湘橋區太平街道,充分利用古城特有的儒雅文氣和淳樸民風、居民自律自治意識較強等優勢,把“小巷大道”的治理模式與“巷長制”有機結合,在各小巷茶舍、客棧,名人故居等積極打造“居民議事廳”,依托“居民議事廳”加強收集社情民意、宣傳法律政策、調解矛盾糾紛、提供法律服務,積極參與基層治理。
“居民議事廳”是太平街道法治宣傳的“新陣地”,常態化開展專場普法宣傳教育。社區法律顧問律師及專職人民調解員主動進駐,現場提供咨詢,解答群眾提出的法律問題,提升法律服務水平。同時,設置了法治微書吧,方便轄區居民在喝茶聊天讀書中接受法治熏陶,進一步提升尊法、學法、守法、用法意識。
居民議事廳還是化解矛盾糾紛的“好去處”。太平街道充分利用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和清靜舒適的氛圍環境,打破以往在居委會議事的拘束感,召集居民群眾喝茶議事,近距離、接地氣,有事大家議、有事好商量,防止爭吵與暴力,讓治理難題、鄰里矛盾在“嘮家?!敝杏卸?,促進基層自治,培育、弘揚文明和諧的良好風尚。
目前,太平街道共有“居民議事廳”19個,議事點23個。去年以來,太平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及各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共調解矛盾糾紛58宗,調解率100%。自議事廳設立以來,轄區無發生重大刑事案件,群體性事件,治安案件逐年下降。2021年,太平街道的“居民議事廳”實踐案例被列入廣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推廣案例。
- 2022-04-27全市校長教師代表工作座談會召開 何曉軍出席會議并講話
- 2022-04-27何廣延:堅定不移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推向深入 營造清廉清正清明清新的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
- 2022-04-27潮州開展創國衛“互學互比”現場會活動
- 2022-04-27全市“兩新”組織黨建工作座談會召開
- 2022-04-27宋鐵帶隊開展疫情防控督導檢查